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北屯二代健保會計服務推薦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北區首次公開募股(IPO), 台中潭子各項扣繳會計服務推薦, 台中大里工廠登記會計師事務所

改變很痛,但是仍要微笑著繼續前行  文/宜默  1、即使時間有限,我依舊選擇加倍珍惜  早在半年前,就知道自己的工作崗位會有所調動,因為是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所致,所以盡管對目前的崗位有千般不舍,卻也不得不坦然面對這一天的到來。  以前在電影或者電視劇里看到,當一名醫生告訴病重患者時日不多的時候,有些人選擇在恐懼和不甘中度過,直至最后晃晃而終。而有些人則選擇更加珍惜最后的時光,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微笑著,更加充實地過完最后的日子,到最后,即使有不舍,倒也多了一份釋然與無悔。  這兩者間,我更欣賞后者的心態和選擇。自從知道自己在這個崗位上所待的日子有限時,我更加愛惜所剩的每一天,盡心盡力地完成最后的工作,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但是,當真的接到通知的那一剎那,內心的滋味翻江倒海,莫名的懷念席卷心頭,還沒離開,卻開始想念。  在靜默了整整10分鐘后,我站起來,向直屬領導匯報了調動崗位的通知,領導對我的離開也表示了惋惜,畢竟他將少去一個賣力的幫手,也算是直接受害人。  接著,我便開始認真整理自己的工作內容,我知道即便已經知曉要離開,也要負責任地離開,那么當前,最重要的則是把工作如期交接好,安頓好。  即使情況再糟糕,但凡明智的人,都不應該忘記“責任”二字,把自己當作接手的人備足萬全之策,而不是當作離開的人草草了事。  2、離開前,讓我最后一次把你打扮地一塵不染  離開前的那個周末,我一個人來到了辦公室,整理自己的工作用品,鍵盤、鼠標、筆記本、文件夾、計算器、訂書機,每一樣平時再普通不過的不起眼物品,在這一刻都變得如賦予生命般鮮活動人。  它們整整陪伴了我三年多時光,留下我多少體溫與觸摸,唯有歲月知曉。  如果它們也有意識,是否也會不舍我的告別,突然覺得自己感性十足。  每每想到要離開,即使新的部門距離原先單位并不遠,崗位級別也算平調,談不上吃虧,而且因為工作聯動關系,今后也有機會仍與此地有接觸。  可是一向重情義的人,對于離別,又怎會只局限于客觀條件的對比,又怎能做到輕松揮手。  我之所以選擇在人少的時候,整理和打包自己的物件,有三個原因。  一是可以不耽擱工作時間,從而避免擾亂別人的工作情緒。  二是在整理過程中,可以一個人安靜地回憶過往,回首走過的路程,以便自己在下一站走出更完美與矯健的步伐。  三是預想著等到下周,可以輕松和同事們告別,不拖泥帶水,不徒留空悲,便是最美的畫面。  把落寞放在空曠里,把微笑留在人眼中,寂寥的桌子會讀懂我的不舍,墻角的盆栽會記住我的溫暖,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我當下的心境。  離開的方式有千萬種,因人性格不同,無所謂是非對錯,只要在將責任一貫到底的前提下,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物品整理完畢,擦干凈了桌子,最后一次把辦公室的地板拖干凈,即使要走,也要把你打扮地一塵不染。  3、如此不舍離開,最關鍵的是因為害怕改變  其實安靜下來,仔細思考自己的情緒,才深層地發現,在崗位級別和薪酬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之所以會對崗位調動如此不舍,歸根到底,是因為害怕改變。  雖然不可否認,對于一個從事三年之久的崗位,這其中必定存留下不少情意,但是我自己內心知曉,實際上,最關鍵的原因則是面對新的崗位,持以忐忑,懷抱著對于改變的害怕和惶恐。  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對于固定和熟悉的環境有著明顯的安全感,一旦脫離了這種環境,或是發生了變遷,會對新事物、新環境持有不安的心態。  事實上也是如此,當我們熟悉了一份工作或是習慣了一個環境后,會從潛意識里將這種感受烙印在內心的柔軟處,并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感知當作自己身體感官的一部分。  所以當自己感受到這份熟悉時,能使自己從容淡定。反之,面臨新的境遇,則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最常見的莫過于不舍難安、煩躁惶恐、茫然焦慮等,并且能輕易將自己推入一種傷感的漩渦中,一時之間難以解憂。  所以,對于我來說,除去這三年來對于這個崗位和同事之間的情誼外,最讓我惶恐的則是對于新崗位的茫然,簡言之,是改變讓我不安。  新的環境、新的同事、新的工作安排,我心里琢磨著,天知曉將會遇到多少不同的人和事,而我是否能夠淡然面對呢?  未知面前的惶恐,實屬正常,但是如果因為害怕改變而失去迎接未知的勇氣,那就是慫貨一枚了。  我自然是不想成為慫貨的。  4、深呼吸后,將未知當做挑戰,為不安注入動力源泉  柏拉圖說,沒有什么東西是穩定的或永恒不變的,只存在不斷變動和運動的事物,世界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運動和變化。  世界在不停地變化,幻想著頑固地停滯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環境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變化擋不住,那么但凡你不想自甘墮落,自暴自棄,最好的選擇就是順應變化。并且抓住改變這一契機,注入新鮮源泉,把不安轉為動力,挑戰新事物,爭取早日成功將它制服,才是真正的王道。  那么在迎接改變,告別當前的時候,哪些環節需要我們注意和值得思考,結合本人案例,與君共勉。  (1)明確改變是正常現象  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從潛意識里真正明白,任何改變都是人生的正常現象,即使帶著遺憾和不舍,都應該坦蕩面對生命中的任何變遷,我們才能在接受“改變”這一事實后,由衷而真誠地去應對改變所帶來的種種新事物。  列夫·托爾斯泰說,所謂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  贊格威爾指出,所有一切都在變化,唯有變化不變。  是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又怎能因為今夜的月色太美,而拉著她美麗的衣角不放,去阻止日出呢?  我們沒有這個法力,也沒有這個權力去破壞萬象變更的正常現象。于自然如此,那么于我們自身的所遇,便也是這般道理。  在確保自己認真負責、盡心盡力地維護一份美好的前提下,這份美好可以是愛的人、喜歡的工作、在乎的友情、喜歡的環境等等,因為一些主客觀多重原因導致改變,即使我們內心有諸多不舍情緒,還是應該釋懷和坦蕩面對。  與其抱著難舍止步不前,不如放開心胸坦然迎接。或許下一站,并不會那么糟糕。  當你懷著感激變化的心去看待,持以加倍努力去珍惜,那么未來的你,肯定會比以前更有魅力。  (2)將負責意識貫穿到底  這一點主要針對工作而言,這也是我個人十分看重的一點。  無論對于他人還是自己,我始終堅信,一個對于工作負責任的人,再差也不會差到哪里去,至少他/她還有責任心。  當一份工作即將結束,絕對不能因為它的一切不久便與我無關而任由其自生自滅。  正確的做法,是哪怕在位一天,也應該謀職一日。該交接的工作,需要認真交待好,以便下一任同事方便接手。特別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文件和資料,更加需要整理清楚,歸檔完好,不能因為自己心情低落,而出現嚴重錯誤。  如果你前面很優雅地走了九十九步,卻在最后一步上出現差池,你仍舊是褻瀆了先前的責任心。  做這些帶著“責任”帽子的后續工作,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么豁達和成熟,而是因為,這本來就是應當如此。  我曾經遇到過一些離職的同事,在離職時,許多工作不交接好,收尾工作更是馬虎地草草了事,導致下一任接手的人十分被動,還得打電話給前同事詢問,搞得這邊抱怨連連,覺得前任不負責,那邊牢騷陣陣,覺得我都辭職了還來煩我,真是可笑。  歸根到底,都是不負責任引起的。我自然是看不慣那樣的行為,我想,大多數有責任心的人,應該也不希望碰到那樣的前任同事。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你不喜歡的類型,這也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選擇行為。  (3)獨自感懷,輕松離場  但凡離開一個自我感覺不錯,且已產生依賴的環境時,要說沒有不舍,必定是虛偽的,當然不排除那種特別豁達、凡事輕松放下的牛人,自是我等凡人不可企及的境界。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調崗經驗來說,即使有再多不舍和傷感,在他人面前最好不要過分流露。  你可以和同事吃個散伙飯,為舊情誼劃上圓滿句號。也可以和他們吐露你的不舍,希望今后依舊保持聯絡。  但是,親愛的你,請務必記住,除去工作關系實在好到已經晉升為朋友級別的人之外,你要明白,很多事、很多人僅僅只局限在同事關系里。一個轉身,你們就有可能永遠成為前塵往事,太過投入,但凡沒有得到對方相等的不舍或者祝福回贈,你會失落,會徒增傷感,那又何必呢。  所以,即使再性情中人,記得保留幾分情緒。我的建議是,自我淡然傷感,人前輕松揮別,可以擁抱、可以揮手,甚至可以流淚,但是不要抱怨離別,不要責怪緣淺,更不要一步三回頭貌似生死離別般地情深意重。瀟灑地轉身,留給他人,也留給自己最優雅的背影,豈不更好。  或許有人會說,何必壓抑自己來裝逼,但如果在別人低看和自我瀟灑之間,我選擇后者。  5、改變或許會痛,但是未來的你,會比現在更好看  改變真的會痛,就像拔除深入指尖的刺一樣揪心難耐。  但是,變化是萬物之規律,許多事情,因為客觀原因而發生改變,應當試著坦然接受。  雨果說,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野總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新的改變,特別是帶著挑戰能讓人更快成長的改變,其實也是一種新視野的拓展。在付出殷切努力后,必定會收獲更大的成果。  變化是生命之所在,我們誰都不要妄想去阻止變遷的人和事,而是應該放眼看開,明白許多改變實際上都是一種更好的發展。所以,面對工作崗位的調動,我也這樣勉勵和開導自己。  也希望自己的真切感受能夠幫助每一個正處在矛盾和改變中的朋友,也能更好地走出糾結,微笑著迎接新的朝陽,明天的你,會收獲更多。  我以為離開時,我會哭泣,結果真的在整理物品時留下了淚,不是因為難過,而是因為不舍。既不舍熟悉的環境,也感懷逝去的年華,那些熟悉的桌椅和文件,傾注了這些年的心血,滿滿都是回憶。  但是終將我選擇微笑著揮手告別,迎接新的環境,未來的我,只要還是一如既往地去用心努力,一定會比此刻更美麗。 你也曾竭力求得改變,為什么卻常常徒勞無功? 這3個價值億萬的故事,改變了我的人生 一個30+女孩的瘋狂試驗:如何用30天改變人生分頁:123

王充閭:用破一生心  伴隨著“皇帝熱”、“辮子熱”的蒸騰,曾國藩也被“炒”得不亦樂乎。其緣由未必都是市場的驅動,很可能還出自一種膜拜心理:拜罷英明的“圣主”,再來追慕一番“中興第一名臣”,也是滿合乎邏輯的。只是我總覺得,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可親、可敬,倒是十足地可憐。他的生命樂章太不瀏亮,在那顯赫的身影后面,除了一具猥瑣、畏縮的軀殼之外,看不到多少生命的活力、靈魂的光彩。——人們不禁要問:活得那么苦、那么累,值得嗎?  關于苦,佛禪講得最多,有所謂“人生八苦”的說法:生、老、病、死,生與俱來,可說是任人皆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求不得、厭憎聚、愛別離、五蘊盛,則是由欲而生,就因人各異了。古人說,人之有苦,為其有欲,如其無欲,苦從何來?曾國藩的苦,主要是來自過多、過強、過盛、過高的欲望,結果就心為形役,苦不堪言,最后不免活活地累死。  說到欲望,曾國藩原也無異于常人。經書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出生在農村,少年時代也是生性活潑,情感豐富的。十多歲出外就讀,浪漫不羈,倜儻風流。相傳他曾狎妓,妓名春燕,于春末三月三十日病歿,他遂集句書聯以悼之:“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此日竟隨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幾時重見燕歸來?”一時傳為佳構。至于桎梏性靈,壓抑情感,則是系統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特別是程朱理學之后。其間自有一段改造、清洗的過程。  他原名子城,字伯涵,二十一歲肄業于湘鄉書院,改號滌生,六年后中進士,更名國藩。“滌生”,取滌除舊污,以期進德修業之意;“國藩”,為國屏藩,顯然是以“國之干城”相期許。合在一起,完整地勾畫出儒家“修、齊、治、平”的成材之路,也恰切地表明了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終極追求。目標既定,剩下來的就是如何踐履、如何操作的問題了。他在這條漫漫人生之路上,作出了明確的戰略選擇:一方面要超越平凡,通過登龍入仕,建立赫赫事功,達到出人頭地;一方面要超越“此在”,通過內省功夫,躋身圣賢之域,“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達到名垂萬世。  這種人生鵠的,無疑是至高、至上的。許多人拚搏終生,青燈皓發,碧血黃沙,直至賠上了那把老骨頭,也終歸不能望其項背。某些碩儒名流,德足為百世師,言可為天下法,卻缺乏煌煌之業、赫赫之功;而一些建不世功、封萬里侯的勛臣宿將,其道德文章又未足以副之,最后,都只能在徒喚奈何中咽下那死不甘心的一口氣。求之于歷代名臣,曾國藩可說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他居京十載,中進士,授翰林,拔擢內閣學士,遍兼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侍郎,外放之后,辦湘軍,創洋務,兼署數省總督,權傾朝野,位列三公,成為清朝立國以來漢族大臣中功勛最大、權勢最重、地位最高之人,應該說是超越了平凡;作為封建時代最后一位理學家,在思想、學術上造詣精深,當世及后人稱之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甚至被目為“今古完人”,也算得上是超越了“此在”吧?  可是,人們是否曉得,為了實現這“兩個超越”,他竟耗費了多少心血,歷經何等艱辛啊?只要翻開那部《曾文正公全集》瀏覽一過,你就不難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是一個終生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熬煎,歷經無邊苦痛的可憐蟲。  “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里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之后,便墜入了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任憑你有孫悟空那樣的沖天本領,也難以掙破網眼,逃逸出去;何況,他自己還要主動地參與結網,刻意去做那“綴網勞蛛”呢!隨著讀書漸多,理路漸明,那一套“立德、立功、立言”的終極追求,便像定海神針一般把他牢牢地鎖定在無形的煉獄里。  歌德老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性格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這恐怕不是一個“遺傳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還應從環境和教養方面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為他做好了精巧的設計,給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作別樣的選擇。他在讀解歷史、認知時代的過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結構了,最終成為歷史和時代的制成品。于是,他本人也就像歷史和時代那樣復雜,那樣詭譎,那樣充滿了悖論。這樣一來,他也就作為父、祖輩道德觀念的“人質”,作為封建祭壇上的犧牲,徹底地告別了自由,付出了自我,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無法擺脫其悲劇性的人生命運。  二  這種無形的煉獄,是由他自己一手鑄成的。其中的奧蘊無窮,但一經勘破,卻也十分簡單:要實現“兩個超越”,就必須跨越一系列的障礙,面對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這也就是他進退維谷,跋前躓后,終生抑塞難舒,身后還要飽遭世人訾議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偉業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見疑,功成身殞的危機,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他的漢員大臣身份,在種族界隔至為分明的清朝主子面前,這種危機更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頭上。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兩難選擇:如果你能夠甘于寂寞,終老林泉,倒可以避開一切風險,像莊子說的,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一點是他所不取的,――圣人早就教誨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要立功名世,就會遭讒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這個嚴峻的課題。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曾國藩何以懷有那么強烈的危機感,幾乎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對于古代盈虛、禍福的哲理,功高震主、樹大招風的歷史教訓,實在是太熟悉、太留意了,因而時時處處都在防備著顛危之虞、殺身之禍。  他一生的主要功業在鎮壓太平軍方面。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廬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滅頂的慘敗,眼看著積年的心血、升騰的指望毀于一旦,一時百憂交集,痛不欲生,他兩番縱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后,又備受官紳、同僚奚落與攻擊,憤懣之下,他聲稱要自殺以謝湘人,并寫下了遺囑,還讓人購置了棺材。心中慘苦萬狀,卻又“啞子吃黃連”,有苦不能說,只好“打掉門牙肚里吞”。正如他所自述的:“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濱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那么,獲取勝利之后又怎樣呢?撲滅太平天國,兵克金陵,是曾氏夢寐以求的勝業,也是他一生成就的輝煌頂點,一時間,聲望、權位如日中天,達于極盛。按說,這時候應該一釋愁懷,快然于心了。可是,他反而“郁郁不自得,愁腸九回”,城破之日,竟然終夜無眠。原來,他在花團錦簇的后面看到了重重的陷阱、不測的深淵。同是一種苦痛,卻有不同層次:過去為求勝而不得,自是困心恒慮,但那種焦苦之情常常消融于不斷追求之中,里面總還透露著希望的曙光;而現在的苦痛,是在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實現了勝利目標之后,卻發現等待著自己的竟是一場災禍,而并非預期的福祉,這實在是最可悲,也最令人傷心絕望的。  到現在,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了,盡管他竭忠盡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其用兵過久,兵權太重,地盤忒大,朝廷從長遠利益考慮,不能不視之為致命威脅。過去所以委之以重任,乃因東南半壁江山危如累卵,對付太平軍非他莫屬。而今,席卷江南、飆飛電舉的太平軍已經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隨時都能問鼎京師的,是以湘軍為核心的精強剽悍的漢族地主政治、軍事力量。在歷史老人的撥弄下,他和洪秀全翻了一個燒餅,湘軍和太平軍調換了位置,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其實,早在天京陷落之前,清廷即已從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總體戰略出發,采取多種防范措施,一面調兵遣將,把守關津,防止湘軍異動;一面蓄意扶植淮軍,從內部進行瓦解,限制其勢力的膨脹。破城后,清廷立即密令親信以查閱旗營為名,探察湘軍動靜。當日咸豐帝曾有“克復金陵者王”的遺命,可是,慶功之日,曾氏兄弟僅分別獲封一等侯、伯。尤其使他心寒膽戰的是,湘軍入城伊始,即有許多官員彈劾其紀律廢弛,虜獲無數,殘民以逞。清廷下詔,令其從速呈報歷年軍費開支賬目。打了十幾年爛仗,軍餉一毫不撥,七拼八湊,勉強維持到今日。現在,征袍上血漬未干,卻拉下臉子來查賬,實無異于頒下了十二道金牌。聞訊后,曾國藩憂憤填膺,痛心如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血腥史影,立刻在眼前浮現。此時心跡,他已披露在日記中:“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  對于清廷的轉眼無恩,總有一天會“卸磨殺驢”,湘軍眾將領早已料得一清二楚,彷徨、困惑中,不免萌生“擁立”之念。據說,曾氏至為倚重的中興名將胡林翼,幾年前就曾專函探試:“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看后惶恐駭汗,悄悄地撕個粉碎。湘軍集團第二號人物左宗棠也曾撰寫一聯,故意向他請教:“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閱后,將下聯的“似”改為“未”,原封送還。曾的幕僚王門運在一次閑談中向他表明了“取彼虜而代之”的意思,他竟嚇得不敢開腔,只是手蘸茶汁,在幾案上有所點畫。曾起立更衣,王偷著看了一眼,乃是一連串的“妄”字。  其實,曾國藩對他的主子也未必就那么死心塌地地愚忠,只是,審時度勢,不敢貿然孤擲,以免斷了那條得天地正氣、做今古完人的圣路。于是,為了保全功名,免遭疑忌,繼續取得清廷的信任,他毅然采取“斷臂全身”的策略,在翦除太平軍之后,主動奏請將自己一手創辦并賴以起家的湘軍五萬名主力裁撤過半,并勸說其弟國荃奏請朝廷因病開缺,回籍調養,以避開因功遭忌的鋒芒。他說:“處大位大權而震享大名,自古能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滅去幾成,則晚節漸可以收場耳。”這兩項舉措,正都是清廷亟欲施行卻又有些礙口的,見他主動提出,當即予以批準。還賞賜曾國荃六兩人參,卻無一言以相慰,使曾氏兄弟傷心至極。  三  曾國藩的人生追求,是“內圣外王”,既建非凡的功業,又做天地間之完人,從內外兩界實現全面的超越;那么,他的痛苦也就同樣來源于內外兩界:一方面是朝廷上下的威脅,用他自己的話說:“處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憂危之中”,因而“畏禍之心刻刻不忘”;一方面是內在的心理壓力,時時處處,一言一行,為樹立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樣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惕懼。  去世前兩年,他曾自撰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上聯揭示內心的衷曲,還算寫實;下聯則僅僅是一種愿望而已,哪里有什么“坦坦蕩蕩”,恰恰相反,倒是“凄凄、慘慘、戚戚”,庶幾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闕失勢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恥笑的把柄勢必越積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種種視、聽、言、動,未必都合乎圣訓,中規中矩。在這么多的“心中的魔鬼”面前,他還能活得真實而自在嗎?  他對自己的一切翰墨都看得很重,不要說函札之類本來就是寫給他人看的,即使每天的日記,他也絕不馬虎。他知道,日記既為內心的獨白,就有揭示靈魂、敞開自我的作用,生前歿后,必然為親友、僚屬所知聞,甚至會廣泛流布于世間,因此,下筆至為審慎,舉凡對朝廷的看法,對他人的評騭,絕少涉及,為的是不致遭惹麻煩,甚至有辱清名。相反地,里面倒是記載了個人的一些過苛過細的自責。比如,當他與人談話時,自己表示了太多的意見;或者看人下棋,從旁指點了幾招,他都要痛自悔責,在日記上罵自己“好表現,簡直不是人”。甚至在私房里與太太開開玩笑,過后也要自訟“房闈不敬”,覺得于自己的身份不合,有失體統。  他在日記里寫道:“近來焦慮過多,無一日游于坦蕩之天,總由于名心太切,俗見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須在一‘淡’字上著意。”“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脈把得很準,治療也是對癥的,應該承認,他的頭腦非常清醒。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無異于放了一陣空槍,最后,依舊是找不到自我。他最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詩:“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可是,也就是止于欣賞而已。假如真的照著蘇東坡說的做,真的能在一個“淡”字上著意,那也就沒有后來的曾國藩了,自然,也就再無苦惱之可言了。由于他整天憂懼不已,遂導致長期失眠。一位友人深知他的病根所在,為他開了一個藥方,他打開一看,竟是十二個字:“歧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他一笑置之。他何嘗不懂得黃老之學可療心疾,可是,在那“三不朽”的人生目標的驅策下,他又要建不世之功,又要作萬世師表,怎么可能淡泊無為呢?  世間的苦是多種多樣的。曾國藩的苦,有別于古代詩人為了“一語驚人”,冥心孤詣、刳肚搜腸之苦。比如唐朝的李賀,他的母親就曾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但這種苦吟中,常常含蘊著無窮的樂趣;曾國藩的苦,和那些終日持齋受戒、面壁枯坐的“苦行僧”也不同。“苦行僧”的宗教虔誠發自一種真正的信仰,由于確信來生幸福的光芒照臨著前路,因而苦亦不覺其苦,反而甘之如飴。而“中堂大人”則不然,他的靈魂是破碎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為荒淫君主、陰險太后的忠順奴才,并非源于什么衷心的信仰,也不是寄希望于來生,而是為了實現現實人生中的一種欲望。這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絕無絲毫樂趣可言。從一定意義來說,他的這種痛深創鉅的苦難經驗,倒與舊時的貞婦守節有些相似。貞婦為了掙得一座旌表節烈的牌坊,甘心忍受人間最沉重的痛苦;而曾國藩同樣也是為著那塊意念中的“功德碑”而萬苦不辭。  他節欲,戒煙,制怒,限制飲食,起居有常,保真養氣,日食青菜若干、行數千步,夜晚不出房門,防止精神耗損,可說是最為重視養生的。但是,他卻疾病纏身,體質日見衰弱,終致心力交瘁,中風不語,勉強活了六十二歲。死,對于他來說,其實倒是一種徹底的解脫。什么“超越”,什么“不朽”,統統地由他去吧!當然,那種無邊的痛苦,并沒有隨著他的溘然長逝而掃地以盡,而是通過那些家訓呀,書札呀,文集呀,言行錄呀,轉到了親屬、后人身上,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痛苦的傳承,媒體的鏈接。  前幾年看到一本“語錄體”文字,它從曾國藩的詩文、家書、函札、日記中摘錄出有關治生、用世、立身、修業等內容的大量論述,名之曰《人生苦語》。一個“苦”字將曾公的全部行藏、心跡活靈活現地概括出來,堪稱點晴之筆。  四  曾國藩以匡時濟世為人生的旨歸,以修身進德為立身之本,采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無疑是承傳了孔孟之道的衣缽,但他同時,也有意識地吸收了老莊哲學的營養。他是由儒、道兩種不同的傳統生命智慧煅冶而成,因而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兼收孔老、雜糅儒道最為純熟、最見工力的一個。  由于他機敏過人,巧于應付,一生仕途基本上順遂,加之,立功求名之心極為熱切,簡直就是一個有進無退的“過河卒子”,因而未曾真正地退藏過;但是,出于明哲保身的機智和韜光養晦的策略上的需要,他也還是把“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奉為終身的座右銘,把黃老之學看作是一個精神的逋逃藪,一種適生價值與自衛方式,準備隨時卷縮到這個烏龜殼里,一面咀嚼著那些“高下相生,死生相因”的哲理,以求得心靈上的撫慰;一面從“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權謀中,把握其再生的策略。  同是道家,在他的眼里,老子與莊周的份量并不一樣。別看他選定的奉為效法榜樣的三十二位中國古代圣哲中,只有莊周而無老子,其實,這是一種“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的障眼法。莊周力主發現自我,強調獨立的人格;不僅無求于世,而且,還要遺身于世慮江山之外,不為世人所求。這一套浮云富貴,糞土王侯,曠達恣肆,徹悟人生的生命方式,對曾國藩來說,無異于南轅北轍;倒是作為權謀家、策略家、徹底的功利主義者的老子,更切近他的需要,符合他的胃口,――儒家是很推崇知進退、識時務,見機而作的,孟子就說過嘛:“孔子,圣之時者也”。  他平生篤信《淮南子》關于“功可強成,名可強立”的說法。“強”也者,勉強磨煉之謂也,就是在獵取功名上,要下一番“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強勉功夫。但他又有別于那種蠻干、硬拚的武勇之徒。他的胞弟曾國荃剛愎自用,好勇斗狠,有時不免意氣用事,曾國藩怕他因倨傲招來禍患,總是費盡唇舌,勸誡他要“慎修以遠罪”。聽說其弟要彈劾一位大臣,當即力加勸止,他說,這種官司即使僥幸獲勝,眾人也會對你虎視眈眈,側目相看,遭貶的本人也許無力報復,但其他人一定會蜂擁而起,尋隙啟釁。須知,樓高易倒,樹高易折,我們兄弟時時處身險境,不能不考慮后果。他告誡其弟:從此以后,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向掀天揭地處著想。這并不是萎靡不振,而是因為位高名重,不如此,那就處處都是危途。  清代道咸以降,世風柔靡、泄沓,盛行一種政治相對主義和圓融、渾沌的處世方式。最典型的是道光朝的宰相曹振鏞,晚年恩遇日隆,身名俱泰。門人向他請教,答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有人賦《一翦梅》詞來描畫這種時弊:“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后更無窮,不謚文忠,也謚文恭。”曾國藩由于深受儒學濡染,志在立功揚名,垂范萬世,肩負著深重的責任感,盡管老于世故,明于趨避,但同這類“琉璃蛋”、“官混子”卻是判然有別的。我們也許不以他的功業為然,也許鄙薄他的為人處世,但是,對于他的困知敏學,勤謹敬業,勇于用事的精神,還應該予以承認。  曾國藩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生命個體,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大書”。在解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的清醒、成熟、機敏之處實在令人心折,確是通體布滿了靈竅,積淀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精神,到處閃現著智者的輝芒。當然,這是從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如果就人性批評意義上說,卻又覺得多無足取。在他的身上,智謀呀,經驗呀,知識呀,修養呀,可說應有盡有;唯一缺乏的是本色,天真。其實,一個人只要喪失了本我,也便失去了生命的出發點,迷失了存在的本源,充其量,只是一個頭腦發達而靈魂猥瑣,智性充盈而人性泯滅的有知覺的機器人。  五  對于閱世極深的曾國藩來說,我想,他不會看不出封建官僚政治下的人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扮演角色的無非是一具具被人牽線的玩偶,原是無須那么叫真的。他自己就曾說過,大凡人中君子,率常終身暗然退藏。難道是他們有什么特異的天性?不過是因為真正看到了大的方面,而悟解一般人所追逐的是不值得計較的。秦漢以來至于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踞權要之時,自以為才智高人萬萬,簡直是不可一世;可是,等到他們死去以后再看,跟那些“營營而生,草草而死”的廝役賤卒,原沒有什么區別。那么,今天的那些處高位而獵取浮名者,竟然泰然自若地以高明自居,不曉得自己和那些賤夫雜役一樣都要同歸于汩沒,到頭來并沒有什么差異,――難道這還不值得悲哀嗎?  我們發現,在曾國藩身上,存在一種異常現象,即所謂“分裂性格”。比如,上面那番話說得是多么動聽啊,可是,做起來卻恰恰相反,言論和行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他以不同凡俗的“超人”自命,事事求全責備,處處追求圓滿,般般都要“毫發無遺憾”,其結果,自是加倍地苦累,而且必然產生矯情與偽飾,以致不時露出破綻,被人識破其偽君子、假道學的真面目。明人有言:“名心盛者必作偽。”對此,清廷已早有察覺,曾降諭于他,直白地加以指斥:總因“過于好名所致,甚至飾辭巧辯。好名之過尚小,違旨之罪甚大”。至于他身旁的人,那就更是洞若觀火了。幕僚王門運在《湘軍志》一書中,對曾氏多有微辭,主要是覺得他做人太堅忍、太矯情了;而與曾氏有“道義之交”的今文經學家邵懿辰則毫不客氣,竟當面責之以虛偽,說他“對人能作幾副面孔”;左宗棠更是專標一個“偽”字來戳穿他的畫皮,逢人便說:“曾國藩一切都是虛偽的。”  作為一位正統的理學家,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在接受程朱理學巧偽、矯飾的同時,卻能不為其迂腐與空疏所拘縛,表現出足夠的成熟與圓融。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我總覺得,在他身上,透過禮教的層層甲胄,散發著一種濃重的表演意識。人們往往難以分辨他究竟是在正常地生活還是逢場作戲,究竟是出自真心去做還是虛應故事;而他自己,時日既久,也就自我認同于這種人格面具的遮蔽,以致忘記了人生畢竟不是舞台,卸妝之后還須進入真實的生活。  他嘗以輕世離俗自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因為如果真的輕世離俗,就說明已經徹悟人生,必然生發出一種對人世的大悲憫,就會表現得最仁慈,最寬容,自己也會最輕松,最自在。而他何嘗有一日的輕松自在,有一毫的寬容、悲憫呢?他那堅忍、強勉的秉性,期在必成、老而彌篤的強烈欲求,已經凍結了、硬化了全部的愛心,剩下來的只有漠然無動于衷的冷酷與殘忍,而且,還要掛出神圣的幌子。他辦團練時,以利國安民為號召,主張“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不必拘守常例”。因此,每逢團紳捉來“人犯”,總是不問情由,立即處死。一次,曾國藩路過一村,遇賣桃人與買者爭吵,賣者說沒有付款,買者說已經付了。經過拘訊,證明是賣者撒謊,他當即下令將其斬殺。一時街市大嘩,民眾驚呼:“欽差殺人了!”因而得名“曾屠戶”。事見《梵天廬叢錄》。  他曾親自為湘軍撰寫了一首《愛民歌》,讓官兵們傳唱:“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官兵不搶賊匪搶,官兵不淫賊匪淫。若是官兵也淫搶,便同賊匪一條心。”實際執行情況又怎樣呢?曾氏幕僚趙烈文記下了攻破天京后的親眼所見:“城破之日,全軍掠奪,無一人顧大局”;“又見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刮,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于道”。湘軍逢男人便殺,見婦女便擄,“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尸(www.lz13.cn)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砍戳以為戲。”“哀號之聲,達于四遠”,“尸骸塞路,臭不可聞”。湘軍將領彭玉麟寫過一首《攻克九江屠城》的七律,后四句云:“九派濤紅翻戰血,一天雨黑洗征裘。直教殄滅無遺種,尸擁長江水不流。”對照這般般記述,再回過頭來讀一遍那堂而皇之的《愛民歌》,豈不恰成尖銳的諷刺!  省社會科學院的一位朋友來聊天,看了我寫的這份初稿。他說,選取人性閱讀這個角度頗有新意。臨走前,還告訴我,從他外祖父手中傳下來一幅曾國藩的照片,看一看也許有助于了解其人,因為相貌總是精神的一種外現,即使不是全部,起碼也能部分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我趕忙跟他到家,拿過照片來細細地端詳一番:寬敞的前額上橫著幾道很深很深的皺紋;臉龐是瘦長的,尖下頦,高顴骨;粗粗的掃帚眉下,長著長挑挑的三角眼,雙眸里閃射出兩道陰冷、凌厲的毫光;濃密的胡須間隱現著一張輕易不會嘻開的薄唇闊口。留給人的印象很深,有一種心事重重、淵深莫測的感覺。  是的,我心目中的曾國藩,就是這樣。   王充閭作品集_王充閭散文集 王充閭:親近泥土 王充閭:靈魂的拷問分頁:123

你在找借口,我在想辦法    文/沈清黎    大學畢業后,我應聘到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做人資專員。某日在整理員工檔案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策劃部總監蘇晴和公司前台陳雯居然都是歷史專業畢業生,而且兩人畢業于同一年,進公司的時間也差不多,陳雯的畢業院校甚至比蘇晴的還要出名一些。    要知道,策劃總監的工資可是前台員工的六七倍!這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我的興趣,我開始留意二人的言談舉止。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蘇晴做起事來總是雷厲風行,是特別愛動腦筋的那種人,對于公司分配的任務,她相當用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將策劃文案做得漂漂亮亮,拿到的獎金總是別人的好幾倍,是一位極具“錢途”的知性女白領;相比之下陳雯則懶散許多,前台的工作比較清閑,除了收發傳真、接聽電話和接待客人,基本上就沒什么事情可做了,所以大部分時間陳雯都在上網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寶”。這使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間差距的原因,而幾次談話則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測。    一天,我加班到很晚,下班時在電梯口遇見了蘇晴。我們隨意聊了幾句,然后一起去樓下的面館吃宵夜。吃飯時我問她:“蘇總監,你大學讀的是歷史專業吧,怎么想到做廣告這行?”    蘇晴笑著說:“歷史可是公認的冷門專業啊,畢業時找工作那叫一個難,我投了好多份簡歷,但通知我面試的公司卻少之又少,就算接到面試電話,也最多是走個過場,找到工作的機會相當渺茫。那時候我就不斷地想辦法把自己推銷出去。后來我發現本專業的畢業生最愛往學校、史學編輯部等地方投簡歷,但那么多份簡歷投過去,對方未必能仔細看,所以我就避開那些地方,開始留意其他行業。剛好這時候我發現咱們公司招實習生,就跑來應聘了。”    “當時公司錄取你了沒有?”我好奇地問。    “開始公司不肯要我,說只要廣告或者新聞專業的在校生……”蘇晴笑著說,“我就軟磨硬泡,說自己可以先試做半個月,暫時不拿工資,如果公司覺得我不行,隨時可以開除我。老總看我這么執著,就同意了。”    蘇晴還告訴我,試用的那半個月里她拼命表現,努力想辦法讓公司留下自己;被轉成為實習生之后,她又不停地想辦法轉正,轉正后又拼命想辦法升職,交出好作品。    “我就一直想辦法啊想辦法,其實只要你肯動腦子,就會發現什么專業啊、現實啊,都不能成為你的阻礙,你最終會美夢成真的。”蘇晴調皮地說。    蘇晴的話令我深受鼓舞,而幾天之后,我又在陳雯那里聽到了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論。(成功創業  勵志文章)那天,路過她的座位時,我剛好聽見她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聊天。陳雯抱怨道,自己當初讀大學時偏偏報了個最冷門的專業,導致找工作特別難;而且自己是女生,現在的工作單位都青睞男生,女生求職最吃虧;還有就是現在這個社會處處需要關系,跟她同宿舍的女生就是靠家人幫忙進了一家事業單位,像她這種沒背景沒關系的女生,根本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旁邊的同事輕聲質疑道:“我聽說蘇總監也是學歷史的,人家怎么……”話還沒講完,就被陳雯打斷了:“沒辦法,有些人運氣就是好,跟人家拼運氣哪里能拼得過?當初要不是我爸媽逼著我讀死書,我現在也不至于混成這樣……”    聽了陳雯的話,我完全明白了為什么兩個人在畢業數年之后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她們一個在努力想辦法,琢磨著如何讓自己變好;另一個則拼命找借口,為自己的無所作為開脫,并不斷強化消極的自我認知。這樣一來,高下立見,戰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不為自己的人生找借口 不要打著充實的借口浪費時間 成功屬于不找借口的人  不給自己任何借口 別找借口了,你只是不夠努力 迷茫,有時候只是一種借口 逃避自主創業的11個常見借口 勵志文章:成功屬于不找借口的人 勵志創業:任何不去創業的理由都是借口 窮不是拒絕成功的借口分頁:123

ACC711CEV55CE


造紙業產業節稅方式
辦理扣繳我要注意什麼?事務所怎麼幫我? 台中中區財產移轉規劃 營所稅是什麼?營所稅制度介紹

arrow
arrow

    t99jiu4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